在上海,请人上门做饭火了:4道菜88元,90后排队“上岗”
在上海,请人在家做饭很热:
四道菜88元,90岁排队“贴”!
有人认为太贵了,但也有人说不贵。
轻舞(化名),穿着一件毛绒绒的长外套,刚刚下班,正站在一个陌生人的厨房里,系着围裙,把毛衣的袖口拉到怀里,煮着一锅牛肉。
此刻的她,已经褪去了精致的白领模样,变身为100元做四道菜的“上门厨师”。
23岁的轻舞(音译)是“在家做饭”热潮爆发后加入在家做饭兼职大军的年轻人之一。
自从她发帖称自己接单“在家做饭”后,10天内,她已经服务了三组不同的客户。
“人是赚不到超越认知的钱的。”
和大多数选择在家兼职做饭的年轻人一样,比起赚钱,轻舞更看重这个“窗口”带来的热度、流量和无限可能。
意外失火“在家做饭”
“太可怕了。什么都可以有风。”
看了几天小红书上各种“在家做饭”的自荐贴,有网友感慨万千。
虽然看不懂,但是自从几则关于在家做饭的新闻火了之后,小红书上关于“在家做饭”的帖子一夜之间多了起来。
仅在上海,10月25日之后,就有数十个帖子表示愿意提供“家常菜”服务。
“沪上家常菜”、“在职厨师家常菜”、“江西阿姨家常菜”、“留学生家常菜”、“马宝烹饪兼职”……各种帖子展示着这个行业从业者的画像。
以年轻人为主,男女比例相当。
除了少数年轻人发帖给父母找工作,大部分兼职都有自己的工作。
一位“95后”的“上门厨师”喜欢称顾客为“宝贝”
说明兼职“家常菜”的人并不专业,大多是把做饭当成爱好的普通人。
他们在网上擅长菜品,经常看到西红柿炒鸡蛋、辣椒炒肉等基础菜品。
兼职也意味着“在家做饭”的人服务不稳定。
事实上,他们的服务受到时间和空间的严重影响。
因为白天要上班,大部分服务商工作日都不接单。
考虑到交通问题,3km以上的订单不仅需要支付额外的运输费用,还经常因为距离太远而被拒。
想预订服务的人经常会发现被以各种理由拒绝,比如兼职人员骑行、“已经离开上海”等。
所以很多人对这种模式充满了怀疑。
有人直言不讳地说:
“(这个)业务本身就很bug(有缺陷)。
首先,如果完成后下单的人觉得不好,很难协调,因为没有第三方参与;
其次,如果订单是陌生大叔,上门的人的安全就成了隐患;
再者,基本叫这种服务的人,家里调料不全的概率很大,很难做出好吃的……”
即便如此,这个理性的问题依然阻挡不了“在家做饭”的流行。
在小红书APP上,相对于其他内容,“在家做饭”的相关帖子有更多的回应和喜欢。
很多“在家做饭”的博主,只发一个帖子就能收获上千粉丝,评论区的反响异常热烈。
许多人说,他们也想加入他们,成为服务提供商或客户。
有争议的提议
围绕“在家做饭”最大的争议是定价。
10月26日,上海一位小红书博主贴出88元不到4个菜的报价,交通费和洗碗费另付。
争议随之而来。
有人质疑价格太高,一个家政阿姨时薪才40元的。
“三个小时可以洗衣服、地板、洗碗,做三菜一汤,有空还可以抱个娃娃。”
也有人认为价格太低。
“洗碗20太便宜了,半小时做不完”。
目前88元4道菜的人工成本是小红书在上海“在家做饭”的平均报价。
随着菜品数量的增加,每道菜的均价会下降。
比如小红书博主陶宇(化名)提供的10道菜,价格是168元。
“其实我不赚钱。”
陶宇是诚实的。
1997年出生的陶宇,是一个清瘦、优雅、干净的江西男孩。他在上海从事平面设计已经三年了。
陶喆《家常菜》语录
11月1日,陶喆在小红书上贴出了《上海在家做饭》,很快得到了热烈的响应。
发帖后10天内,他连续接了3单。
因为陶宇的工作不容易。
他只能在休息日或工作夜完成所有三个订单。
算上往返,每单都要干掉他3个多小时。
“其实回报率很低。”
陶宇说,
“如果上10门课,一个下午就过去了,至少要四个小时。同时,我可以通过做设计赚很多钱。”
连续接了几单后,陶宇很快发现,虽然从十几岁就开始做饭,但他做饭很快,每天下班回家总能在一个小时内给自己做好吃的。
但也是6点半了。
当给自己做饭变成给别人做饭时,往往要拖到晚上9点以后才能吃完一顿饭。
陶宇发帖“在家做饭”后反响热烈
分散的订单意味着一切都不是固定的。
每次都是新的地址,新的烹饪环境,新的调料和口味需要适应。
预定上门服务的人往往不擅长烹饪,家里的调料也不全,这又增加了烹饪的难度。
晚上9点以后吃饭不仅降低了客户体验,也给陶宇本人带来了压力。
帮助别人吃完饭后,陶宇只能饿着肚子回家,独自一人勇敢过夜,这不仅意味着疲劳,还增加了风险。
陶宇开始在家做饭后,不止一个人建议他注意自己的安全。
被重视的附加值
不赚钱,高风险,占用大量时间...尽管“在家做饭”给于涛带来了很多不便,但他仍然乐在其中。
在他看来,比起赚钱,参与“在家做饭”这个活动更重要,给他带来的附加值更重要。
陶宇更看重“在家做饭”背后的附加值
“给我发私信的人真多。”
陶宇说。
在兼职烹饪之前,陶宇是一名兼职美食博主,时不时发布烹饪教程。
他自称是“一个热爱研究美食、分享美食的设计”,却因为精心拍摄的视频没有得到关注而经常气馁。
在加入“在家做饭”的行列后,陶宇很快发现,他制作的“为陌生人在家做饭”系列视频,比普通美食视频,更能吸引眼球,每一个都能收获不错的流量。
“我觉得,就算不赚钱,‘在家做饭’是个话题,拍视频可以是双赢。”陶宇说。
每次上门做饭,他都会特意问对方能不能拍个视频。
让他高兴的是,他遇到的大多数人,对此都持开放态度。
烹饪后,人们总是好奇地询问陶宇的职业。
此外,在家做饭也有助于于涛积累人脉。
做饭后,总会有人好奇地问起他的职业。
对于从事平面设计的于涛来说,多认识一个人总是更有益的。
她也是一个多次提供“家常菜”服务的年轻人。
1999年出生的湖北女孩轻舞(化名)更看重这份工作背后的陪伴感。
作为一名刚毕业的留学生,轻舞一个多月前独自来到上海寻找合适的工作机会。
因为是短租,她租住的地方是实习单位附近的一家宾馆。
酒店房间大概12平米大小,完全不可能做饭。
轻舞白天奔波于实习单位和面试地点之间,晚上只能一个人回酒店叫外卖。
“我不是为了赚钱,我做这个纯粹是为了找个人陪我聊天。”
和陶宇一样,轻舞下班后会直接去兼职的地方。
卷起蓬松长衣的袖口,轻舞一边切菜一边说:
“我想看看上海最近发生了什么,有什么有趣的职业。因为每次兼职都会遇到不同岗位的人,很有意思,所以真的很爱聊天。”
来到上海后,轻舞发现找工作并不像她想象的那么容易。
虽然我有硕士学位,但是发了很多简历收到的反馈很少。
与找工作不成功相比,“在家做饭”这个副业却红红火火。
自从轻舞发帖称自己提供家常菜服务后,她的私信就从未断过。
轻舞出版的《私房菜食谱》
“光微信就加了30多个。”
“在家做饭”不仅缓解了轻舞的经济压力,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她的焦虑。
前来咨询的人中,不乏向她伸出橄榄枝的人。
有人看到她活泼开朗,建议她可以尝试做主播。
还有人看重她的留学经历和厨艺,想请她做住校家教,帮忙做家务,教孩子英语。
这些善意的邀请让轻舞逐渐打开了思路,重拾了信心。
她开始想,如果找工作不够顺利,创业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。
她性格开朗,动手能力强,懂媒体和运营。
如果把这些长处结合起来,她可能会在“在家做饭”这个领域有所作为。
厨房后面的门槛
自从“在家做饭”爆出来之后,就有了关于这个业务是不是“假网点”的讨论。
但无论是武清还是于涛的实际感受,市场对“在家做饭”的热情确实很高。
“甚至有人给我发私信,希望和我一起创业。”
陶宇说,他对此相当淡定。
“暂时还没想那么多。涉及的问题太多了,比如就业。这个时薪对于一个职业厨师来说太低了。但是如果找兼职的人做,不够专业,不够稳定。这将涉及大量工作,我可能无法完成我的工作。”
陶宇的担心不无道理。
从事“家常菜”五年的本地厨师刘师傅告诉记者,这几年,他真切地感受到“家常菜”的生意越来越火爆,需求越来越旺。
但与高需求相对应的是,“家常菜”的门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低。
以刘大厨的经历为例。
他服务的客户大多是8人以上的家庭聚会或者朋友的酒席。
顾客看重的是“家常菜”,比酒店更干净、更自由,食材的选择也更灵活。
但对于“下厨房”的厨师来说,往往意味着更多的准备。
“一般需要提前三四天准备,因为有些食材需要提前预订,当天买不到。有时候一个菜市场完全买不到,还得跑好几个菜市场。”
厨师刘说,平均每顿饭做两三个小时,就为了买菜。
为了完成好客户的订单,尽管刘厨师已经做了20多年的专业厨师,但他仍然需要团队合作。
“我一般会提前1到2个小时去‘代厨’的地方,先熟悉场地。我也会带一两个苦力。如果我想在2小时内完成,我需要苦力配合。”厨师刘说。
五年来,经过口口相传,刘大厨有了稳定的客户群,围绕他形成了小规模的专业“代厨”团队。
尽管如此,“上门做饭”仍然是厨师刘的兼职,他也从未想过放弃自己的工作:
“对我来说,“上门做饭”只是在空闲时间补贴家用,一切还是以工作为主,因为稳定最重要。”
规模的可能性?
“在家做饭”大多是一个人做。擅长烹饪的人在社交网站上发布自荐帖,感兴趣的网友看到后会点对点联系。
发出“在家做饭”的自荐帖后,张姚宏在小红书迅速走红,当晚就接到了第一单。
她还记得自己当时的心情——“太激动了!”她在成都有一份收入不错的稳定工作。
她平时朝九晚五,私底下爱做饭。
为了做好这单,她挤出午休时间去买菜,下班后驱车十几公里到客户家。
自从8月份发出第一个帖子以来,张收到了越来越多的询问。
她干脆成立了一个“干饭团”,满足顾客和“厨师”的需求。
三个月来,张招聘了100多名想在家做饭的“厨师”,接单量从平均每天1单飙升到每天10单。
张的“干饭团”是为数不多的尝试规模化经营的机构之一。
为了降低沟通成本,提高计费效率,她把团队分成了运营部、执行部、宣传部。
运营部负责前期沟通和售后反馈,执行部负责上门做饭,宣传部负责在Tik Tok、小红书等平台宣传。
几百次,她总结出顾客主要分为三类:
一是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年轻人,他们厌倦了做好的菜和外卖,不愿意做饭;
二是有孩子和老人的家庭没有时间做饭;
三、偶尔在家娱乐的人,有同学聚会、乔迁之类的特殊场景需求。
厨师在家做饭有不可替代的体验。
张发现,很多顾客邀请朋友一起吃饭,看到厨师在厨房忙碌,就“觉得特别”。
与餐馆相比,在家做饭有一种强烈的“个人裁缝感”,这是许多顾客看重的优点。
同时,业余厨师比专业厨师便宜很多。
张团队为客户定制的家宴
但她也观察到,第一类顾客和第三类顾客占大多数,这些群体的厨房条件往往极差。
“没有锅,只有电饭煲,平时从不生火”。
多名厨师也向记者反映了类似问题。
“厨房里没有调料,只有拌饭酱。”
“小家电都用上了,菜都不够。”
甚至有顾客要求上门的厨师自带锅碗瓢盆。
陌生难缠的顾客也可能出现,私密空间会给现场厨师带来安全隐患。
张说,他们在前期的沟通中尽可能筛选出这样的客户,确认他们的性别和厨房环境,匹配合适的厨师。
到目前为止,没有危险情况。
上个月,他们的总单数已经超过了300。
但如果是饿了么,销量高的外卖店,一个月能卖出3000单。张认为,在成都目前的市场上,上门烹饪针对的是较小的客户群体,需求频率不高。
转到北京上海等,大城市可能会有更大的发展前景。
从厨师的角度来说,要想大规模在家做饭,需要解决人员供应的问题。
负责管理行政部厨师的陈毅说,干饭集团采取的是“平台模式”:
加入的厨师经过厨艺考察和简单培训后,会被分配到距离较近的订单,他们可以自由选择接单,但一个月内接单太少的厨师会被淘汰。
“这些厨师大多是年轻女孩,有的只是周末想出去玩玩,就算近了也不愿意接单。”
为了完成无人认领的订单,陈怡曾经骑着电动车,跑了三四十公里去客户家做饭。
而且因为点单自由灵活,同一个厨师也不一定能连续为顾客服务。
张说,很多客户已经购买了包月服务。
“比如有的顾客特别喜欢某厨师做的味道,说他家的饭孩子吃得特别好。
但是我们不能保证这个厨师每次都能去。我们只能尽力安排。”
目前,在家做饭要想从“一时的热闹”和“个体户的生意”发展成长期的商业模式,就要挖掘更大数量的客户群体,掌握厨师供应的稳定资源。
但作为一种新鲜的社交方式,可能会在年轻人中流行一段时间。
本文来自网络转载,主要用于丰富网站内容,如有侵权,请告知删除。